English

社区服务亟待告别“小打小闹”

1998-12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蔚 我有话说

社区服务,已由人们印象中的为孤寡老人等民政对象的服务,扩展到为全体居民服务;并且发展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,为下岗再就业提供了广阔前景。但据记者调查,许多地方的社区服务仍处于不规范的“小打小闹”状态,由此产生一些问题,影响了下岗再就业的顺利进行。北京市政协、北京市总工会、台盟北京市委不久前经调研认为,在非正规就业政策的保证方面,北京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力度较小。他们提出,社区服务应作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,成为北京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“小打小闹”存在的问题,一是没有“非正规就业”的配套政策,这使得下岗职工大多瞒着原单位,工作缺少稳定性。据一位家政服务中心的干部反映,因为下岗职工在下岗后的两年内,由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,每月发给210元,因此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后,生怕企业知道了,210元要告吹,连到企业开个证明的勇气都没有。目前北京市有关部门下发了文件,允许下岗职工在托管期内从事社区服务,但又以括号标明“6个月”,6个月过后怎么办?暂无说法,这仍使下岗职工心有余悸,不得不偷偷摸摸地从事社区服务。有的职工在社区正干得起劲,企业一声召唤,便不顾社区一时是否有困难,甩手而去。

二是未走入规范化轨道,没有稳定的劳动关系、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,许多都是临时设施,小饭桌、小时工、小推车,由于场地、经费所限,长期形不成规模效应。有的家政服务中心说,他们试办以来,到此参加服务的职工绝大多数月收入平均200—300元,中心收取10%的管理费,根本无力为职工交付三项保险。收费的标准问题也困扰着社区服务,难以说出依据的是哪条标准。

三是大多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。如有不少社区服务网点仅是路边临建门店,在政府加大城市整顿力度中,难免成为被取缔的对象,有的区仅是今年第一季度,社区服务网点就有13个被限期拆除,其中有5个是下岗职工搞起的;有的街道则随意将社区服务设施改作它用;有的家政服务中心成立起清洗抽油烟机小组,但为用户服务时,又受到小区内物业管理部门的阻挠。

有关人士建议,为解决目前下岗高峰期部分人员的分流与安置问题,应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区服务业,使下岗职工在享受原单位各种待遇补贴的同时,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工作,找到贴补生活的渠道。同时,用国营、集体、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,开办正规的企业化、专业化服务实体,使社区服务逐步走向市场,进而与下岗职工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关系,解除与原企业的关系,真正实现下岗再就业。

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实体符合居民需要呢?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不少社区及政府部门都有很好的设想,如月坛社区拟建立家务服务公司、老幼配餐服务公司、清洁公司、配送公司等。西城区近期所抓的两项工程中,有一项是“西城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”。区政府在危改中拿出一块地,拟建一座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“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”,可接受200位老人住院服务,同时辐射到全市的老人,对其进行日托、娱乐、家务料理等服务。

关于管理体制问题,有关政府部门提出,对社区服务单位采取股份制、承包制和联营共管等方式实行管理,使之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服务实体,享有服务经营权、用工和分配权。

为了加强对社区服务的引导,北京市的职能部门还作了分工,如民政局、市残联的目标是,千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;市商委的目标是服务网点达千人两个以上;市劳动局、市总工会提出创办服务实体70个,服务人次达80万人次等等。不久前,《关于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重要渠道的建议案》已在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。

据记者调查,对于社区服务的“小打小闹”问题,有的街道干部也另有看法,认为社区的自我服务本应该是小规模的;至于稳定的劳动关系,这并不重要,曾经是“铁饭碗”的大国有企业现在又如何?这种意见是否也代表了一种倾向?记者难以说清,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小打小闹”式的社区服务也许终将退出历史舞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